《每逢佳节倍思亲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名教师,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,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每逢佳节倍思亲》教学设计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《每逢佳节倍思亲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:
1、学会本课生字,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,会用“兴高采烈”造句。
2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能背诵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。
3、理解诗句的意思,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
学会本课生字,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。理解并背诵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教学准备:
生字卡片、小黑板。
教学时间:
二课时。
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
一、读题质疑,直奔中心:
1、师: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,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(齐读这首诗)。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。
2、齐读课题,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。(思亲)
3、学生围绕“思亲”质疑。(①为什么思亲?②怎样思亲?)
二、初读课文:
1、轻声自读课文,读顺课文。
2、检查自学效果。
(1)出示生字卡片。
(2)指名读,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、前后鼻音、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。
(3)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。
3、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。
三、写字指导
指导要点:
逢:半包围结构。注意内部的结构。
佳:由8画写成。右部是两个“土”叠加,不是中间一“竖”到底。
倍:左右结构。左窄右宽,左右上下两端齐平。
插:12笔写成。右部的笔顺为:“撇、横、竖、撇、竖、横、横折、横、横”,末“横”左连“竖”笔,右连“横折”部,且让“折”部末端下露些。
忆:左部“竖心旁”笔顺是“点、点、竖”。
异:需注意上半部分。
第二课时
二、诗文对照,读中解疑
(一)细读第一自然段
1、自由读,思考问题:为什么思亲?读后讨论
(因为诗人独自一人,少小离家,离家之远—在长安离家之久—已两年,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。)
2、出示:独在异乡为异客, 诗文对照,说说诗句的意思。
3、指导感情朗读。(“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”读得稍缓,带些伤感。)
(二)、细读第二自然段
1、师引读: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到了(生接读第二自然段)。
2、文题对照,理解“倍”的意思。
3、自由读第二自然段。说说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。(交流后出示卡片:一年一度、扶老携幼、兴高采烈、登高游玩、家家户户)
4、用上这些好词说说诗人为什么“倍思亲”。看谁用的好词多。
5、出示: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,说说诗句的意思。
6、指导感情朗读。(一、二、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、愉快气氛;第四句声音放低,速度放缓,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,深深的思念之情。)
(三)、细读第三自然段
1、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,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。
2、自由读,讨论问题:王维是怎样思亲的?(前半段: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。后半段: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。)
3、学习前半段。(1、一边配乐,一边让学生默读,启发学生想象:“总要”、“头插茱萸”、“手挽着手”、“登高远眺”的情境,体会如今“天各一方”、“不能相会‘的遗憾。2、指导感情朗读。)
4、学习后半段。抓住“一定也在思念我“、无限深情地说……”反复指导朗读,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。
5、出示: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诗文对照,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(四)、细读第四自然段
1、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句话表达?(王维思绪万千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)
2、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
3、联系上文,体会王维的思绪万千。(两个省略号)
4、师:他提起笔写下了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这首诗
5、出示古诗,配上乐曲,让学生扮演诗人,上台诵读。
《每逢佳节倍思亲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:
1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、借助课文内容,理解诗句的意思,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
1、尊重学生个性感悟,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,使学生对诗、文的理解更多元化,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。
2、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扣题导入
1、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,板书课题——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。
2、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?(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)
3、你们喜欢过节吗?为什么呢?
4、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!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,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——每逢佳节倍思亲(齐读)。
二、初读古诗,走近文本
1、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,它出自哪首诗?出示整首诗。
2、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——(重阳节)。这里的“山”指的是华山,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。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。“忆”是什么意思?(回忆、想念)
3、谁来读这首诗?
4、出示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诗。读读全诗,看有什么地方不懂?——学生自由质疑,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。
5、孩子们,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?(交流学习古诗方法:查字典、读课文理解)说得好,这是一篇文包诗,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。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,走进诗人的心灵。你们不要看书,只要用耳听,边听边想象画面。(老师配乐朗读全文)
6、刚才听老师读,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?
7、是呀,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,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,读出感情来。你们想读读课文吗?(生自由读课文,约2遍。教师巡回指导。)
三、诗文对照,读文悟情
1、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。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,这次是默读,不出声,边读边想,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,用铅笔划出来。(师巡视)
2、学生交流汇报。
●理解诗句:独在异乡为异客
(1) ……此处隐藏27124个字……,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……(课件出示古诗,教师范读整首诗)
2、刚才,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,把自己当作了王维,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,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,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!
3、指名读。两名学生读后,对比评价,体现个性化朗读。
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,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。(指名读)
(设计意图:当学生感情读得不到位或是老师感觉学生难以处理好感情读文时,老师的示范相当重要,身教重于言教,所以此环节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。)
四、升华情感,吟诵古诗。
1、这首诗饱含着作者浓浓思乡之情,带着作者的这份思念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,请给老师一个机会,让老师深情地吟诵这首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来结束这一课吧!
2、师诵读诗文。
《每逢佳节倍思亲》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:
1、认识本课生字新词。
2、能把课文读通读顺。
3、借助课文内容,理解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诗句的意思。
教学重点:
1、识记生字新词。
2、读通读顺课文。
教学难点:
借助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激趣导入。
师:同学们还记得《游子吟》一诗吗?(齐背)在《母亲的恩情》一文中就包含有这首诗。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这首诗与《游子吟》一样,也包在一篇课文中,现在就请跟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。
1、板书课题,随机教学“佳”、“倍”二字。
2、同学们还记得学习文包诗的方法吗?(指名回答),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以前学习文包诗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吧。
二、初读课文,读通句子。
1、生自由读文,注意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。
2、检查自读效果
a、出示生字词,自由认读、指名读、开火车读。
b、写字指导。
师范写“采”、“念”、“幼”“忆”,生书空。
生描红本课生字,师巡视个别指导。
展示写的好的作业。
3、同学们真不错,字音读得很准,现在看你们能否把课文的句子读顺了。
4、指名读文。读后同学自评。
5、读过这篇课文你读明白了什么?
6、生交流,谈读后的理解。(课件展示茱萸,并作以介绍)
三、理解感悟。
1、在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,诗人尽发出如此的感叹,再次引读课题。
(1)不同的人,因为感受不同,会有不同的读法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,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,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?
(悲伤,难过,忧愁)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。课题是一句,它出自哪首诗?
作者是唐朝大诗人——
九月九日是重阳节。这里的“山”指的是华山,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。简笔画画出华山,并在华山东板书华家乡,西边板书长安)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,长安在华山以西。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。“忆”是什么意思?
回忆、想念。
2、朗读古诗。
你读得真好,字正腔圆。但你还不是王维,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。提醒你们,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,应该怎么读,谁愿意再试一试?
你真了不起,还没有学习古诗,你就能读得这么好。是听你朗读,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。你能再读一遍,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?
3、同学们,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,是诗人心灵的独白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,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,走进诗人的内心,与诗人心灵相通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,走进诗人的心灵,与诗人对话。
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,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?
如果读了5遍后,课文还不能读好,你会怎么做?
你们能这么做,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。读了这么多遍课文,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。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,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,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,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,一起悲伤,一起笑,一起哭。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,请打开书,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,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。
生自由读课文,教师巡回指导。
4、感悟“独在异乡为异客”。
刚才我说,文字是有温度的。有些句子,我们一读,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,有些句子读后,我们感到很难过,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,这就是文字的温度。你们读出来了吗?
(课件出示:15岁那年,他就离开家乡,来到京城长安,不觉已经两年了。)
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?
指导朗读。真的有点凉。告诉大家,为什么是凉的?
引导:一年有365天,两年就有七百多天,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,心里是多么思念啊,心情是多么难过啊,所以这句话是——
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,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。再读!
生齐读。师: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,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?(课件出示:独在异乡为异客。)
对,诗人王维孤独一人,漂泊他乡,举目无亲,内心多么凄凉。
相机指导。齐读。
5、感悟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
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。
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?
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,心里热热的?
(热闹、扶老携幼、兴高采烈、欢度节日)
出示“一年一度”的“度”的意思选择
理解“扶老携幼”什么意思?
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?
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,你的心情怎样?
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——生接:兴高采烈。读得还不够高兴,再读。
“兴高采烈”能换个词吗?(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)
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,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?请试一试。
生自由练读这句话,然后师指名读,读得很好。
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,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?
(课件出示句子,生齐读: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,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。)
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,不由叹道——(课件出示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一生读)。
四、总结。
五、作业。
教学反思:
课标指出: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,阅读教学课堂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、平等、和谐的对话氛围,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、体验与感悟,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。所以对于本文,我抓住“思亲”一词,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作者王维远离家乡后思念家乡、思念亲人的浓浓深情。让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作者的那份难言的思念,用换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所道出的真情。从而感悟这首诗的意境。